近日,廣西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心血管內科成功完成了全國首批、柳州地區首例智能溫控超高功率消融+心腔內超聲房間隔穿刺術(即:QDOT MICRO+ICE)指導下的射頻消融手術。不僅讓患者享受到了優質領先的治療技術,也為科室在房顫疾病領域的高質化和精準化治療奠定了更加堅實的基礎。
房顫是現今發病率極高的心律失常疾病。資料顯示,每過25年,全球房顫患者的總數將翻一番,其整體發病人數已占全社會人口的2%~4%,尤其是80歲以上的高齡人,房顫發生率高達10%以上,我國有超過1000萬的房顫患者,在疾病治療上面臨著嚴峻的挑戰。房顫最常見的并發癥是腦卒中(腦梗死),20%-30%的腦卒中并發于房顫,且具有較高的致殘率和致死率,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這不但給廣大患者帶來巨大的身心壓力,也加劇了家庭、社會的護理和經濟負擔。由于可有效控制心律失常癥狀、減少復發、改善患者預后,導管消融術當前在房顫治療中的地位越來越高。作為一種治療房顫的介入技術,確保射頻消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是重中之重。

房顫射頻消融
接受本次手術的是一位53歲的中年患者,房顫合并房室結折返性心動過速病史10余年,且對造影劑過敏,平日生活中受心房顫動及心動過速的困擾,頻繁出現心慌、胸悶、黑朦等不適,經過多輪檢查、病情討論和仔細評估,結合最新的指南推薦,由于射頻消融術能夠有效控制心律失常癥狀、減少復發、改善患者預后,決定為患者實施這項微創介入技術。

術前房顫心律

術前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心律
因患者心動過速時間長難終止,傳統射頻消融手術時間可能相對較長,且該患者對疼痛感受較敏感,因此確保射頻消融的有效性、安全性和舒適性是關鍵。科室副主任(負責科室日常工作)李杰帶領的電生理團隊決定采用業內具有革命性意義的一款最新智能溫控超高功率消融導管,為該患者實施房顫射頻消融手術,且使用心腔內超聲導管(ICE),避免了造影劑的使用。術中,李杰主任采用此種技術高效安全地完成了環肺靜脈電隔離消融術和房室結雙徑路消融術,幫助患者成功地恢復了竇性心律,一次手術解決兩種心律失常,且患者消融全程毫無疼痛的感覺。

ICE指導零造影劑房間隔穿刺術

QDOT溫控超高功率消融完成肺靜脈隔離術


在心血管內科和導管室醫護共同努力下,順利為患者完成房顫消融術+房室結雙徑路消融術

術后正常竇性心律
本次完成的心腔內超聲指導下的智能溫控超高功率射頻消融消融術,是心內科在心律失常治療領域的一次重大突破,隨著這項技術的開展和推廣,本院醫療服務水平將會得到大幅提升,將會有更多的心律失常患者從中獲益。
智能射頻消融導管特點
這一款革命性的射頻消融導管在壓力監測的基礎上配置了6個溫度感受器,可提升溫度感知靈敏度,同時通過實時溫度反饋智能自適應調節功率和鹽水灌注來降低并發癥發生率,幫助術者更安心地進行高效消融,并新增3個微電極,可助力診斷復雜心律失常中的特殊電位。此外,該款產品將鹽水灌注孔增加到了66個,可提高灌注效率、降低心臟負荷,有助于心衰患者的房顫消融。更值得一提的是,作為全球首款雙消融模式壓力導管,QDOT MICRO可通過QMODE和QMODE+模式(超高功率90W消融,單點放電僅需4秒)的隨心切換提高手術效率,縮短手術時間。
心腔內超聲導管特點
心腔內超聲導管(ICE)技術是經血管置入心臟內部,實時提供高分辨率超聲影像的導管技術。該技術具有以下優勢:(1)ICE導管可360°旋轉,靈活獲取心臟長軸、短軸、四腔心等多切面影像,多角度成像,突破傳統超聲局限,精準引導復雜解剖結構;(2)ICE可替代傳統X線透視引導,減少患者和手術醫生的X射線暴露、很好地保護了孕婦、兒童、肝腎功能不全和造影劑過敏患者;(3)無需全身麻醉,降低圍術期風險,適用于高危患者(如嚴重肺病、血流動力學不穩定),縮短術前準備及術后恢復時間;(4)具有實時成像功能,可全程監測心包積液,早期預警心臟穿孔,提高手術的安全性。
心血管內科是醫院臨床重點專科,面對萬千房顫患者多元化診治需求,科室在疾病的治療和管理上持續研究和探索,將更多前沿技術和創新理念應用于臨床,始終以創新突破為引擎,引領學科高質量發展,進一步提升房顫疾病的規范化診療水平。
圖文/心血管內科